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

非洲法语文学研究促进中非文学与文化交流 ——文明互鉴与非洲法语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举行

来源:张航 发布日期: 2023-11-28 阅读次数:10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123日,文明互鉴与非洲法语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举行。来自中国与非洲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80余位学者、师生代表围绕非洲法语文学经典作家与作品,非洲法语文学发展史研究、非洲法语文学区域研究、非洲法语文学研究中的中国视角、当代非洲法语文学前沿动态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以期进一步助推非洲法语文学研究 “文明互鉴”的自觉意识,深化基于“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非洲研究,促进中非文学与文化交流。

文明互鉴与非洲法语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

非洲法语文学研究热正在兴起 

  近年来,非洲法语文学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桑戈尔、赛泽尔、法农、杰巴尔等一大批非洲法语作家逐渐进入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非洲知识分子在解构西方中心主义、去殖民化过程中的责任与历史担当。非洲法语文学研究的热潮在我国正在兴起。”南京大学教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成富说。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在致辞中结合他参与“五洲文学奖”评审的经历谈到他对非洲法语文学研究的认识。他表示,开展非洲法语文学研究有助于思考中非命运共同体和世界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这也要求非洲法语文学研究要在文明互鉴的视角下认识文学、研究文学。人类是一个共同体,人类有着共同的命运,人类的心是相通的;要承认人类的文化是多样的,为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自己的努力。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常务副校长魏小琳在致辞中介绍了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和该校大湖区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大湖区研究中心坚持以“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当代非洲发展问题”与“新时期中非合作关系”为重点研究方向,下设应用、基础及咨政三大研究板块,努力打造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机制健全、效能优良的非洲大湖区国家研究智库。她表示,借助于学校良好的科研实力和语言优势,中心自成立以来取得了多项的重要学术成果。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主任葛金玲在致辞中汇报了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近三年做的主要工作成果,并表示未来要不忘初心,努力把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打造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特色鲜明,浙江省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家战略服务的智库。

文明互鉴与非洲法语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

 立足文明互鉴的视角开展非洲文学研究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具有诸多议题期待我们去开掘,相信立足文明互鉴的视角,一定会激发新的、不同的灵感。”《当代外国文学》主编、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金才表示,非洲法语文学的人类想象与艺术情感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度,对其进行观照必将产生新的视点。谈到外国文学研究,他认为,阐释新世纪外国文学需要与时俱进地去关注新文本和新语境;要从历史进程中观照和把握文学的发展,通过对历史的认识、反思、深化和总结,进而准确把握当下的历史方位;关注文学的独特风格背后的历史画卷,讨论文学所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应以我为主,努力把握理论概念的原典、核心要素和历史语境,争取话语的主导权,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努力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贡献外国文学学者的力量。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战在题为“文明视野下的非洲田野考察研究”的发言中谈到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实证研究、学科性质以及研究方法等。他表示,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要注重构建具有辩证统一特点的区域国别学理论与实践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学术、话语和人才培养体系。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区域国别学研究,具体可以关注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重大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院研究员贺文萍结合她去非洲访问的经历谈到“中非文明互鉴与加强中非人文交流的路径”。她表示,中国跟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每次到非洲去都能感悟到非洲博大精深的文化。从文化的源头看,非洲大家庭观念,集体主义精神等传统的价值观本质上与东方文化十分相近,这也使我们跟非洲人民容易产生共情。展望未来,加强中非人文交流,要激发民间交流的活力;引进非洲的文化资源,增加中非文化交流和互动;加强中非智库交流,推动非洲智库建设;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找出中国与当地文化产生共鸣的共振点。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基础就在人民,人人都是民心相通的使者,中非人文交流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加强中非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友好交往。

文明互鉴与非洲法语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

挖掘非洲法语文学研究的新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袁筱一谈到了作为“非洲法语文学一部分的加勒比文学”的地理与发生史,加勒比法语文学的发展,加勒比法语文学之所以能放在非洲法语文学之间加以研究的主要依据,即加勒比法语文学与奴隶贸易、黑人文学的关系。她表示,加勒比法语文学以书写历史真相为己任,它不是地域文学,也不是民族文学,我们对加勒比法语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理解非洲法语文学。她提出,新一代非洲法语书写者用作为传承和知识的形式的文学,来接受、展示和创造一种新的身份。这也是作为非洲法语文学一部分加勒比法语文学的价值所在。 

  德里斯·什拉伊比是摩洛哥法语作家的代表人物,是摩洛哥的第一代现代派,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静从作者介绍、作品介绍、写作风格和影响地位介绍了“德里斯·什拉伊比的后殖民书写”。她表示,德里斯·什拉伊比的文学作品以其对摩洛哥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洞察而闻名,特别是他对摩洛哥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张力的探讨。他的小说经常以批判的视角审视摩洛哥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其中包括对法国殖民统治的反思。德里斯·什拉伊比的文学风格独特,融合了摩洛哥的文化传统和西方的现代主义技巧。这种风格的融合反映了他个人经历的多元文化背景,既有摩洛哥的传统教育,也有在法国接受的现代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臧小佳从后殖民女性书写、父权制下的解放、文学与艺术交织三方面介绍了一位“为女性权利而战的北非作家——阿西娅·杰巴尔。她表示,阿尔及利亚的穆斯林女性处于双重权力压制的“全景敞视”里,保守意识形态的规训“目光”作为整体权力运行的一部分,体现在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杰巴尔试图从非洲当代小说的成长谱系中,寻求后殖民时期的女性自我解放,她是勇敢而先锋的。她寻求的是一个“有别于传统概念的、多样性的、坦诚的、去标记的、去等级的场所”,践行一种“过渡的文化身份”“迁徙的文化身份”。  

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学研究力量 

  主旨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分为两场圆桌会议进行研讨。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汪琳就“后现代语境下冈·布谷尔的身体写作”作了发言;武汉大学武昌力介绍了“阿尔及利亚助产士队伍的历史演变”;南京传媒大学副教授梁洁谈到了塞泽尔戏剧的身份认同问题,强调在文化适应理论的视角下进行研究的意义;华中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陈放介绍了马里政权嬗变与法国殖民扩张变化的关系;南京法语联盟中方负责人褚蔚霖的报告以“西非法语文学中的双重文化研究”为题,展示了西非法语文学的独特性。南京大学陈茗钰通过介绍克里奥尔性和红树群落思想,讨论了夏穆瓦佐的文化身份观;济南大学柴庆友介绍了阿兰·马班库和他笔下的多彩非洲。武汉大学孙小涵介绍了桑戈尔与塞泽尔的诗,为“黑人性”运动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本次研讨会的亮点是非洲学者参会热情高涨。布隆迪隆迪学院执行秘书长Clement Bigirimana介绍了布隆迪文学现状。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代表,来自刚果(布)的李党和来自布隆迪的班超,分别就撒哈拉以南非洲法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非洲法语文学的再现问题,发表了观点。布隆迪大学副教授Edith Nder Eyimana重点介绍了当代非洲法语文学作家,展现了生气勃勃的非洲法语文学力量。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理事长徐真华作闭幕总结。他谈到,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庞大的命题,非洲文学研究也是切入点之一。人类文明的钥匙就是语言,我们用语言讲故事、写历史,人类文明才能走到今天。人类文明的创造物,包括文学小说的创作,它的核心存在于语言的密码中,即人类的意识、人类的精神。作为一个语言学、文学研究者,要始终靠人类的智慧、意识和精神,把非洲文学研究做好,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我们的力量。会议主旨发言由《语言与文化论坛》执行主编、译林出版社编审王理行主持。圆桌会议分别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院长助理赵吉鹏、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金吉芳主持。闭幕式由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湘东主持。 

  会议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主办,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语言与文化论坛》编辑部协办。



https://www.cssn.cn/wx/wx_xlzx/202311/t20231128_5699617.shtml


地址: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 | 联系电话:0575-89114496/89184044 | 邮编:312000 | 邮箱:zjyxfzdh@126.com
版权所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