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通讯员刘成富葛金玲)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非合作”研究成果,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于11月24日在线上召开了“非洲大湖区中国影响力提升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成富主持,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长徐真华致欢迎辞,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主任葛金玲以“非洲大湖区中国影响力提升的研究报告”为题汇报研究项目。20多位国内非洲问题研究专家应邀参会。与会专家就非洲大湖区的概念、种族矛盾与国际争端、和平与安全的范畴、维和行动作用与意义、中国影响力的内在逻辑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非洲大湖区社会局势日趋稳定
众所周知,种族矛盾和国际争端是影响非洲大湖地区和平与安全的最直接因素,而这一因素有其复杂的历史根源,与西方殖民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不仅是理解、包容和妥协,更需要的是务实求真的智慧和行动。对于当今的非洲大湖区来说,经济发展才是最大的政治。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提出,由中国牵头创设的“中非合作论坛”以及对非“八大行动计划”的实施,特别是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经贸合作等方面的贡献,使得近年来非洲大湖区社会局势日趋稳定。中方与非洲在数字经济、5G、智慧城市等新业态方面的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大湖区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大湖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中国前驻卢旺达、摩洛哥大使孙树忠根据10多年前在卢旺达的工作经历和近年来对非洲大湖区的观察表示,中国在非洲大湖地区影响力提升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缩影,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个重要体现。西方国家强加的“民主和良政”已经造成多国水土不服现象,许多被改造的国家仍为经济发展而不断挣扎。只有发展才能带来稳定,只有稳定才能保障人民的权益。
常驻肯尼亚的非洲问题专家刘红认为,整个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参与全球治理必须要与时俱进。非洲大湖区涵盖10多个不同国家,中国影响力的提升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今天,必须灵活机动、变中求变才能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专家们对中国维和部队积极主动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国不断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在维和行动中,除了需帮助当地实现和平,还应当推动当地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联合国维和行动作为全世界人民追求和平与安全最成功的一种实践,已经逐渐从单一的联合国维和衍生出以欧洲联盟、非洲联盟等地区组织主导参与的新型“混合维和”。中国作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参与者,面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维和话语权薄弱的现实情况,须立足高位,放眼未来,紧跟时代潮流,加大与区域组织在维和领域合作的研究和实践力度,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维和经验与思路。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尹晓煌认为,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提升与海外华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中资企业在大湖区的贡献功不可没,“民间外交”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已远远超越了人们的想象。新华社非洲总分社原社长王朝文提出,作为学者,我们要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讲好非洲故事,展现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参与大湖区联合国维和,要从逐步融入到积极参与。中国必须加强同非盟合作,深度参与非洲维和行动,与大湖区国家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切实迈出守望相助的坚定步伐。在全球安全与和平面临挑战,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中国始终践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原则。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联合国维和行动是多边主义的重要实践,中国维和部队始终不渝地坚持通过多边主义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然而,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以西方大国为中心的排他性治理问题,中国则需要继续深化与联合国合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建设,在维和行动中传播“共商、共建、共享”的规范诉求,与区域联盟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表示,最近几年来,中国对非洲的区域国别研究已形成一种逐渐向区域性、国别性、专题性的纵深推进,这个是非常可喜的现象。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应在对非整体框架下聚焦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走出一条立足地方、服务国家战略、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有专家认为,中国在联合国维和事务上能形成的影响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联合国非洲维和问题上,中国迫切需要提升维和话语权,在战略层面上引导中非(盟) 维和合作全面进步。我们要与非盟合作,积极帮助搭建非盟和平与安全的架构。这一架构是非盟追求非洲和平发展的目标以及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动力来源。只有非盟和平与安全架构中每一个部分的能力都得到提高,非洲维和的整体水平才能得以实现质的变化。我们应聚焦非盟和平与安全架构现实情况,根据架构分工不同,从战略层面加强中国与非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非洲大陆早期预警机制、智库交流合作,为非盟提供相应的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从战术层面重点加强对非洲待命部队以及和平基金的资金资助和经验分享。
中国的海外利益、以及中国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成了本次会议的热点话题。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安山认为,中国对非事务应该着眼于文明互鉴的角度来思考,吸取他国教训,平衡因影响力提升而带来的优势和弊端。众所周知,建设性介入非洲和安事务的提法虽然已获得一定的认可,但是,我们必须将“建设性介入”或“守望相助”作为未来中国参与非洲和安事务的理念,最终由官方给出权威性的解释,从理论与政策层面上厘清“建设性介入”与“守望相助”的概念、内涵与实际操作方式,为中国参加非洲和安事务合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改变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方面的弱势地位。徐真华曾经提出,建设性介入应有三项内涵:其一,指令性介入,指收到联合国、非盟请求后,根据中国政府的指令,执行介入、干预任务;其二,预防性介入,指发生破坏区域安全平衡事件之前,尤其是危及中国在非政治、经济等利益的地区恐怖主义、无政府叛乱等事件发生前或发生时,主动介入,实施必要限度的干预;其三,自卫型介入,指面临针对中国政府、中资机构目标的袭击发生之际,应主动防卫,必要时可进行洲际、跨地区运兵。
在这次研讨会上,就应对非洲大湖区和平与安全保障体系问题,中国前驻南非大使钟建华等人发表了具有前瞻性的看法,在发生社会动荡时,我方能够根据不同的态势和性质,第一时间实施不同的预案。中国可以在当地开展多种类型的安全事务军(警)民合作,如安全部门人员培训、退役军人的培训遣返和安置、派遣警察部队参与安全管理、协助地区国家维稳工作等敏感度相对较低的、有助于提升双方安全合作层次的合作。
与会者表示,目前,中国在非洲和安合作渠道相对单一,制约了合作的深化及合作的效果,未来应在更多层面深化合作。第一,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沟通与协作。第二,加强与其他新兴国家的合作。第三,开拓维和行动新机制。在联合国维和机制之外,与非盟制定维和应急响应机制。今后,应非盟邀请,中国政府批准,就可以在非洲进行维和行动,树立中国始终是坚定维护地区和平的正义力量的形象,有力提升我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战在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我们不仅要揭示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对非洲地区所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还要用事实来解构“中国威胁论”、中国对非的“债务陷阱”以及“新殖民主义”等荒谬论调,进而论证中国在非洲大湖区影响力提升的内在逻辑。
https://www.cssn.cn/gjgc/gjgc_gcld/202207/t20220728_5424031.shtml